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表彰2003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0 19:54:02  浏览:881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表彰2003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关于表彰2003年度全国技术能手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保障工作机构:
  为了表彰2003年度在各类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营造尊重技能、重
视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根据《关于加强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0〕
6号)有关规定,经研究,我部决定授予曹遂军等69名同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颁
发奖章、证书和奖牌。
  希望受表彰的同志以此为新的起点,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
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希望广大劳动者向受表彰的同志学习,刻苦钻研技
术,提高自身素质,争当技术能手,为实现新时期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
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培养、
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和保障的新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人才强
国战略做出新贡献。
  附件:2003年度职业技能竞赛获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二○○四年二月四日

附件
          2003年度职业技能竞赛获全国技术能手名单

  一、第六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接技术比赛
    曹遂军 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焊工
    秦 毅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焊工
    姜书滨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焊工
    王敬才 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焊工
    刘 明 胜利石油化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焊工
    刘剑云 涟源钢铁集团公司涟钢大学焊工

  二、第四届全国焙烤技术比赛
    孙建翔 新疆麦趣尔食品有限公司面包制作工
    胡启云 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面包制作工
    张 盼 哈尔滨米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面包制作工黄德勇 广东肇庆市端州大酒店中式糕点
    制作工
    张金利 哈尔滨米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中式糕点制作工
    张 超 新疆麦趣尔食品有限公司中式糕点制作工
    贺 燕 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西式糕点制作工
    施苏净 苏州长发商厦有限责任公司西式糕点制作工
    刘 洋 广东省阳春市可乐饼屋西式糕点制作工

  三、首届“伊尹杯”中华烹饪技术创新大赛
    宋其远 山东省济南市饮食业协会中式烹调师
    李延震 沈阳军区司令部机关食堂中式烹调师
    管晓宁 空军士兵接待站中式烹调师
    王书发 贵州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餐饮培训中心中式烹调师
    王剑波 贵州省贵阳市华城大酒店中式面点师
    赵秀兰 黑龙江省餐旅专修学院中式面点师

  四、全国棉纺织行业细纱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
    张凤昌 湖北安云纺织有限公司细纱操作工
    冯爱梅 山东省潍坊市四棉纺织有限公司细纱操作工
    顾广巧 江苏众想集团细纱操作工

  五、首届兵器工业集团职业技能大赛
    王海春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钳工
    范守瑛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钳工
    王 波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127厂钳工
    张 峰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焊工
    段忠民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焊工
    王连庆 湖北东方化学工业公司焊工
    马秀丽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375厂理化分析工
    叶力歆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山西兴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理化分析工
    杨 荣 四川泸州北方化学有限公司理化分析工
    王校春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617厂加工中心操作工
    施军良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
    左 峰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07研究所加工中心操作工
    李明振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光学冷加工
    杨存斌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光学冷加工
    余晓蓉 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光学冷加工

  六、北方机车集团技能竞赛
    黄金生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车工
    刘海春 中国北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厂车工
    高国星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
    何建英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

  七、第27届亚洲发型化妆大赛
    许宝祥 杭州市侨治美容美发厅美发师
    张小红 陕西省宝鸡市艺轩美容美发中心美发师
    温 梁 北京市影博莎美容理发店美发师
    俞建华 建华发艺(阿华美发美容厅)美发师
    张敏华 苏州市金莎美容连锁有限公司美发师
    崔玉梅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崔凤岐新娅美容美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美容师
    张淑瑞 沈阳市金榜美容美发化妆摄影专业培训学校美容师
    张 璐 海南省海口市红酥玉指艺术沙龙美甲师
    郭 娜 郑州市金水区瑞娜美甲设计室美甲师
    孟 红 中日爱知美容美发艺术学校美甲师

  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职业技能竞赛
    王坚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加工中心操作工
    孙长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加工中心操作工
    王儒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加工中心操作工
    江 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工
    孙敏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工
    朱艳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厂特种熔融焊工
    梁立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十四所无线电装配工
    李 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十四所无线电装配工
    郝春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无线电装配工

  九、南方机车集团技能竞赛艾德亮 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车工
    马凤武 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车工
    张素丽 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钳工穆龙光 中国南车集团洛阳机车厂钳工

  十、全国烟草行业烟叶分级技能竞赛
    罗 琴 贵州省毕节地区烟叶复烤厂烟叶分级工
    张冀武 云南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烟叶分级工
    李桂湘 广西南宁卷烟厂烟叶分级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国防科工委关于印发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船舶行业管理部门,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委属各高校:

  现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七月

  附件: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前 言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是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船舶工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先进造船国家在技术、效率上仍占据优势,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周期性波动、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潜在风险对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日趋增加。因此,船舶工业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步伐,提升科技整体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动下,世界船舶科技迅猛发展。船舶工业成为高新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船型技术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现代造船技术从模式到工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安全与环保技术成为世界船舶科技发展中的新热点。纵观全球,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各种大型综合性船舶科研计划相继出台。我国船舶工业如果不能紧跟当今世界船舶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重点主流船型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产品,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取得重大进展,船用配套设备填补多项国内空白,现代造船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有力支撑了产业的跨越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基础领域缺乏原创技术,自主船型缺少国际品牌,关键配套尚无自主产品,船舶设计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造船管理技术落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甚至在某些关键领域仍然受制于人。
“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迅速缩小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步入快速成长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二是未来十余年国内外船舶市场需求保持兴旺,国内宏观环境持续向好,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三是经过“十五”的快速发展,许多重点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为船舶科技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够实现船舶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
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跨越,增强船舶科技整体实力,特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方针、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本世纪头20年,船舶工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利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军民结合,加快转型升级,推动船舶科技水平的整体跨越,为壮大船舶工业实力、建设世界造船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船舶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着力自主创新,推动重点跨越,强化赶超基础,支撑产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出发,以集成创新为重点,以原始创新为基础,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要途径,着力提高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重点跨越,就是在具有一定基础、能够带动产业快速升级的重要领域,突破瓶颈制约,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化赶超基础,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重大产品,增强技术储备,为赶超日韩奠定坚实基础。支撑产业发展,就是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出发,努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的持续协调发展。
船舶工业要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在主流船型中打造一批国际品牌,在高新技术船型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在船用设备领域形成一批自主产品,在重点企业中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综合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为壮大船舶工业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领域打造一批国际品牌,船舶研发、设计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局部领域形成一定优势,为在2020年前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5年努力,在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一是船型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主流船型综合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LNG船、豪华滚装客船等高新技术船型立足国内设计,船舶设计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二是掌握主要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深海半潜式平台研制取得突破,FPSO设计建造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三是船用设备国产化水平显著提高,自主产品研制取得突破,船舶主、辅机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信息集成、精度管理、敏捷造船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为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提供科技支持。
(三)总体部署
未来5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一是立足现状和需求,着眼于整体系统跃升,确定4个重点技术领域,安排13项优先主题,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二是在四大领域系统推进的基础上,围绕赶超目标,选择10个重大创新项目予以重点安排,突出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着眼长远,围绕四大领域,超前安排10项重大关键技术,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根据世界船舶科技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把握船舶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把船型开发和设计技术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二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抓住战略机遇,把获取和掌握船用设备核心技术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突破口。四是把发展现代造船技术作为赶超日韩的重点,加强信息集成、精益制造技术的应用。

二、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从现实需求出发,按照“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路,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全面有力支撑。
(一)船型技术
发展思路:(1)重点加强支撑船型开发的基础共性技术和面向未来市场、顺应发展趋势的绿色、安全技术研究。(2)针对国际新规范、新规则和新标准,对主流船型进行优化和换代开发,形成一批国际品牌船型。(3)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船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优先主题:
1、船舶设计与船型开发基础共性技术。重点发展主流船型水动力性能预报优化技术,结构设计计算新技术,开发船舶技术性能数据库和结构数据库。
2、主流船型换代开发与优化技术。重点开展满足国际新规范要求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船型换代开发及优化研究。
3、高新技术船舶设计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马六甲最大型VLCC油船、冰区级油船、球罐型液化天然气船、新型化学品船、高速运输船。
4、绿色、安全技术。重点针对国际公约、规则、标准、规范等开展基础性研究,船舶设计新理念及设计技术研究,船舶安全性及风险设计技术研究,提高推进性能的新技术应用研究,防污染技术研究。
(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
发展思路:(1)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研究,初步建立支撑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的基础性技术平台。(2)突破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核心技术,重点开展深水装备关键技术研究。(3)跟踪研究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前沿技术,为构筑未来竞争优势提供技术支撑。
优先主题:
5、海洋工程装备基础技术。重点开展结构物在深海环境下的运动响应、结构强度及定位等基础技术,以及深海浮式设施国际公约、规范标准和设计软件的应用研究。
6、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张力腿(TLP)平台、新型自升式平台、深水大型海洋工程工作船和辅助船、深海浮式设施锚泊系统。
7、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前沿技术。重点开展浮动生产钻井存储装置(FPDSO)、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LNG FPSO)、超大型浮式结构物关键技术的跟踪研究。
(三)船用设备技术
发展思路:(1)以大型船舶主机和电站设备为重点,开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2)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加快提升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等船舶辅机研发和制造水平。(3)选择自动化设备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开发机舱自动化和装卸自动化系统,实现装船目标。
优先主题:
8、船舶动力系统与装置技术。重点开展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和新型中速柴油机的国产化研制,船用柴油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船用柴油机信息化集成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船舶推进装置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
9、船舶辅机技术。重点研究开发新型船用甲板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新型船用舱室机械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
10、船舶自动化技术。重点开展机舱自动化系统、装卸自动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四)现代造船技术
发展思路:(1)重点解决新工艺流程、新工艺方法等在船舶建造中的实际应用,完成一批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研究。(2)突破信息标准化、数据库管理、虚拟造船等关键技术,构建设计建造管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船舶设计建造全过程无缝集成。(3)开展先进工程管理技术研究,全面推进总装造船。
优先主题:
11、先进工程管理技术。重点开展敏捷造船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船舶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研究,船体与舾装精度管理技术研究。
12、船舶企业信息化工程应用技术。重点开展造船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数字平台技术研究,船舶企业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造船信息标准化研究,造船虚拟仿真关键技术研究。
13、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重点开展外板成型、分段总组、快速搭载技术研究,先进涂装技术研究,先进舾装技术研究,开发智能高效水火弯板机。

三、重大创新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在确定一批重点技术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同时,围绕赶超目标,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全局性影响的10个战略产品或重大工程作为重大创新项目,力争取得突破,努力实现以科技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
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根据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要发挥企业在研究开发和投入中的主体作用,更有效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国家的引导性投入主要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一)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LNG船的开发建造对我国顺利实施能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世界造船界公认的“皇冠上的明珠”,LNG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我国LNG船正处起步阶段,其设计和建造技术仍处于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尚难满足LNG船的国内急迫需求。
在消化吸收14.7万m3LNG船技术的基础上,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自主开发20万m3级LNG船,不仅实现船型的自主设计,而且要拥有动力系统、超低温液货系统、电力系统、集控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通用设备全部立足国内,同时开展货物围护系统关键技术预研,为下一步实现液货舱技术的自主化奠定基础。到2010年,形成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LNG船的能力。
(二)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
国际市场上集装箱船的大型化趋势十分明显,自主开发万箱级集装箱船是我国提高主流船型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的研究,尽快掌握该类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技术,对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提高三大主流船型的世界市场份额,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集装箱船大型化带来的技术难点,突破万箱级集装箱船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建立超大型集装箱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万箱级集装箱船的能力。
(三)豪华滚装客船
滚装客船作为高技术船舶的重要种类,是当今世界造船行业中的高精尖产品,技术难度极高进入滚装客船市场对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具有重大影响。
充分利用引进国外设计自主建造1600米车道高速滚装客船的基础和条件,全面掌握豪华滚装客船的设计建造技术,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豪华滚装客船的能力,为豪华游船的研发做好技术储备。并且通过工程技术和产业化基础研究,使我国成为世界滚装客船设计建造基地。
(四)超大型矿砂船
开发大型、先进的矿砂专用船是满足国内外大宗矿石运输任务的迫切需要。掌握超大型矿砂船的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对于保障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扩大超大型船舶的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超大型矿砂船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超大型矿砂船开发技术平台,到2010年,具备自主设计、建造超大型矿砂船的能力,实现实船建造。
(五)大型汽车运输船
汽车运输船作为船舶领域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性能要求特殊、结构复杂,设计与建造难度较大。由于具有运输批量大、运费低廉和装卸方便等优势,汽车运输船市场需求很大。其船价为同吨位散货船的2倍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同时,汽车运输船军民两用的特性非常突出。
通过开展大型汽车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大型汽车运输船能力,从而跻身于世界汽车运输船建造的先进行列。
(六)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
深海油气勘探设备是我国目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装备,关系到我国的能源战略。研究开发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是填补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装备技术空白,适应国家开发南海深水资源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
通过与用户合作,分析比较国外的设计方案,提出针对南海海域特点的设计方案,完成概念设计;联合国外的设计公司共同开展基本设计,形成共有知识产权的设计图纸;自主进行详细设计和平台建造。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建造3000米水深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能力,并通过与用户合作,建造出平台,直接应用于南海油气开发。
(七)超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装置
FPSO被誉为“海上加工厂”,已成为当今海上石油开发的主流方式,是浮式生产系统市场的建造热点,市场前景广阔。开展超大型FPSO研究,不仅是拓展船舶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也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重要一环。
全面掌握适应不同海况、不同油田、不同系泊形式下的超大型FPSO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到2010年,具备自主总承包设计、建造超大型FPSO的能力。
(八)深远海潜水器
人类开发海洋资源的步伐正在不断加速,并向深海挺进。深水油田开发相关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热点之一。深海遥控潜水器(ROV)是进行水下观测和取样的最有效和最重要手段,在无人潜水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AUV)具有不依赖于支持母船,水下活动范围大,可在大水深下自主工作等特点,特别适用于深海环境调查。
突破万米级ROV的关键技术,建立综合验证和试验系统,在验证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以深海资源探测与油气田开发为背景,研制极限深度ROV本体验证试验平台。突破AUV关键技术,以深海油气田开发为背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能够对海底作业进行跟踪、定位、观测、记录数据与图像的自主式海洋综合探测潜水器试验样机。
(九)船用中速柴油机
柴油机动力装置是配套核心产品,其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中速柴油机是目前我国最有可能在自主研发上取得突破的配套产品,也是带动我国船用柴油机技术领域实现整体跃升的战略性产品,其主要关键技术可以向低速和高速柴油机推广应用或拓展,而且可以直接用作舰船的主机和各类辅机。未来十年中速柴油机需求旺盛,是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通过与国外先进研发机构合作,以基本机型为突破口,重点开发出需求范围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略高于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6CS21/32首制机。到2010年,形成自主设计、制造船用中速柴油机的能力,实现船用中速柴油机自主品牌零的突破。
(十)机舱自动化系统
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与国外先进的机舱自动化技术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产品无品牌,没有全球维护服务,国外厂商几乎垄断了我国建造民用船舶机舱自动化从设备到系统的配套,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开展船舶机舱自动化系统研究,对于整体提高我国船舶机舱自动化技术水平和造船配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系统为军民两用产品,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到2010年,构建机舱自动化系统公共体系结构,建立一体化研发平台,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监测报警装置、主机遥控装置和电站监控装置三大产品,通过船级社认证,并争取实船应用。

四、重大关键技术
重大关键技术是指船舶科学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基础,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科技发展要超前部署代表船舶科技发展方向的10项重大关键技术,发挥科技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
(一)超高速集装箱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超高速集装箱船的船型技术、水动力性能、结构性能、适航性能、船模试验、货物载运系统、动力推进系统。
(二)豪华游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豪华游船设计理念及设计程序,外观艺术设计,舱室艺术设计,总体性能综合技术,结构设计关键技术,减振降噪技术,安全环保技术,空调、通风、冷藏系统。
(三)深海SPAR平台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单圆柱SPAR平台运动性能、载荷预报,结构动力响应及疲劳强度分析,柱体、锚索、立管等柔性构件的动力特征,适应深水锚泊系统的高强度合成材料锚索的开发应用,平台整体建造、海上运输、海上定位安装过程中的平台运动和结构强度分析。
(四)深海空间站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深海极限环境与安全性技术、空间站与探测作业系统接口与互联控制技术、大深度水下作业技术、水下人员往返和运行保障技术、深海信息网络技术。
(五)LNG船用双燃料发动机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LNG蒸发、减压等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发动机引燃油量及其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燃料供给系统的匹配与优化,主机安全控制技术,性能、排放测试技术,动力装置运行匹配技术,双燃料混合燃烧运行匹配技术。
(六)船用低速柴油机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船舶低速柴油机的数字化设计及仿真分析共性技术、总体设计技术、测试验证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关键技术、高可靠性关键技术、电控关键技术。
(七)电力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船舶典型电力推进系统技术、系统可用性技术、系统接口技术、系统发热管理技术、系统智能管理技术、系统演示验证与风险评估技术、推进电动机技术、推进电机变频调速技术、监控系统技术。
(八)大功率喷水推进系统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喷水推进系统的空泡性能预报技术、推进效率研究、模块概念设计、水动力性能、机械结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操舵倒航机构、液压和控制系统。
(九)船舶风险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结构风险设计,包括设计载荷研究,现行船体总体的屈服、屈曲、极限强度的风险分析方法研究,船体结构载荷与结构直接计算与风险设计系统研究;风险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包括早期设计中安全目标确定,达到安全目标实现的途径分析,设计过程风险分析与费用评估。
(十)敏捷造船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改造造船生产体系、造船总装化、造船精细化、造船并行工程技术、造船信息数字化技术、现代造船模式示范应用的指导书。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完善和调整产业技术政策,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重大创新项目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事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
(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机制
加强军民结合的统筹和协调,把军民两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军民结合、军民共用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军民高技术研究开发力量的集成,建立军民有效互动的协作机制,实现军用产品与民用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
(三)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先导性、前沿性技术,以及科技基础条件的支持。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国家增加科技支持的杠杆作用,带动企业更大规模的科技投入,逐步确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科技投入机制。
(四)建立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充分注意加强科研基础和军民两用技术、设备研制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军工保障条件加强重大科研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建立国家级的船舶和船用设备研发中心。鼓励船舶科研机构与国外设计公司在国内外合资组建研发机构。支持船舶工业与相关产业共同组建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
(六)加强合作和联合开发
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之间联合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完善以工程为依托、产学研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特别是在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项目中,应加强船舶企业、科研院所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开发,由用户提出需求,并参与研发全过程。
(七)加快建立方便有效的成果应用推广机制
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有偿转让的原则,大力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间科技成果的合法、有序转移和扩散。加强技术应用推广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扩散提供良好的渠道与服务。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推广计划、政策、法规和设立相应机构,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政策环境。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防止重要科技人才流失。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大学和专科院校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鼓励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聘用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温政办〔2005〕63号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日

  

  

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完善我市规划体系,规范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促进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规划,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编制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发展规划。
  第三条 我市行政区域内的规划编制、管理等一切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规划编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
  第五条 规划编制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第六条 市规划协调委员会领导、协调、监督全市规划的管理工作。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规划的立项、衔接、协调、督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 规划体系

  第七条 根据深化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市规划实行二级、三类的规划体系。按行政层级,分为市级规划、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
  总体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经济政策、年度计划的依据。
  第八条 总体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指导性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可以展望到十年及以上。
  第九条 编制总体规划之前,应组织进行下列前期工作:
  (一)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分析预测发展目标并测算相关指标;
  (三)区域规划和有关重要专项规划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及主要对策;
  (四)分析论证需要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
  (五)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第十条 区域规划是以特定经济区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十年,其中近期规划为五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展望到十五年至二十年。
  市级区域规划是对全市和辖区内跨县(市、区)域的经济区域进行规划。县级区域规划是对全县(市、区)和辖区内重要的跨乡(镇)域经济区域进行规划。
  第十一条 下列地区应编制区域规划:
  (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密集地区;
  (二)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都市经济圈地区;
  (三)重要的国土开发整治地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地区;
  (四)总体规划确定的重点地区。
  第十二条 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专项规划的规划期限可根据对象的特点和任务科学确定。
  第十三条 下列领域应由政府组织编制专项规划:
  (一)水利、能源、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土地、旅游、水、矿产、海洋等重要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
  (四)科技、文化、信息、教育、卫生、人才、就业、社会保障、体育、人口等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
  (五)在一定时期内确需政府扶持、调控、引导的产业;
  (六)总体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领域。
  第十四条 一般产业和市场机制已经较充分地发挥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领域,原则上不再编制政府审批的专项规划。

  第三章 规划编制

  第十五条 规划编制包括立项、起草、衔接、论证、审核、批准、发布、备案等环节。
  第十六条 市级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提出,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市级区域规划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提出,经市规划协调委员会审定后,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市级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提出立项申请,经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初审后,列入年度编制计划,并报市规划协调委员会审定。
  未列入年度编制计划的规划,市人民政府及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不予审核、批准和发布。
  县级规划的立项申请管理参照执行。
  第十七条 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在收到规划立项申请后,提出初审意见,并报市规划协调委员会审定。
  立项申请单位应当提供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包括规划编制的必要性、编制方式、进度安排、经费预算、人员组成、前期工作准备情况等。
  第十八条 规划编制单位可以自行编制,也可以采取合作编制、委托编制、招投标编制等方式。
  具体承担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自主编制规划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有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和条件,在该领域和专业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或影响力;
  (三)有高质量完成相关规划的记录。
  第十九条 所有的规划草案应当按有关规定与相关规划进行衔接。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同级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要与专项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
  市级总体规划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衔接。
  县级总体规划草案送审之前,报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与市总体规划进行衔接;同时,送相邻地区的县(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进行衔接。相邻地区衔接不成的事项,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协调不成的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报请市政府决定。
  区域规划由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衔接。
  专项规划由规划编制部门负责与其他相关规划进行衔接。对衔接中难以达成共识的,由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进行协调,重大问题报人民政府决定。
  第二十条 规划应当在送审前进行论证,并由组织论证的单位提出论证报告,未经论证的规划不予审批。
  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市规划咨询审议委员会,组织开展规划咨询、论证、评估等活动。市规划咨询审议委员会章程由市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应根据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划咨询审议机制。
  第二十一条 规划编制单位要根据论证会的意见(或论证报告)进行修改、完善。
  第二十二条 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核,同时提交同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预审,并听取同级政协有关专门委员会意见。
  区域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授权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核。
  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其中重点专项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授权发展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审核。
  第二十三条 建立规范的规划审批制度。总体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区域规划经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一般专项规划由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专业主管部门联合批准发布;重点专项规划由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专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发布。
  第二十四条 规划编制单位在送审规划草案时,应当一并报送规划草案论证报告、规划编制说明、规划经费决算表等。
  规划编制说明除对有关内容作出说明外,还应当说明履行编制程序的情况,并对征求意见情况和衔接情况作出专门说明,对未采纳的重要意见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公布。
  第二十六条 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在规划(含规划修订方案和规划废止建议)公布后的一个月内,依照下列规定进行备案:
  (一)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向上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备案;
  (二)专项规划向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规划编制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规划编制过程和了解规划内容的权利。
  规划编制单位应当及时公告规划编制的起止时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对规划编制提出书面意见。
  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编制单位应当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或组织听证。

  第四章 规划实施

  第二十八条 按规划的不同性质,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合理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产业、价格等经济政策,调控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各类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二十九条 对按规定程序编制发布的规划,在其实施过程中,要具体分解到阶段计划或年度计划。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考核,重要的规划应当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
  第三十条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规划,应作为政府调控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按照“先批规划、后定项目”的原则,凡能编制规划的领域,先编规划,后审项目,再安排投资;未列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在规划修订前不予立项,其中条件成熟、确实需要建设的项目,先修订规划,后定项目。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原则上财政资金不投入。
  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规划鼓励和支持的领域。
  第三十一条 规划实施部门应当在规划实施的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社会中介机构承担。规划评估单位应当按规定作出中期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经规划咨询审议委员会组织论证后,由规划编制单位报规划批准机关。
  中期评估报告是修订规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经评估需要修订的规划,由原规划编制单位提出修订意见,按规定程序批准发布。总体规划对特定领域或者区域的发展方向等进行重大调整的,负责编制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单位应当根据总体规划修订相关的规划,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和公布。
  规划期超过五年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根据同期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修订。
  第三十三条 当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规划内容已经明显不适应形势要求时,规划编制单位在经过充分论证后,可以报请审批机关予以废止。
  第三十四条 总体规划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实施。
  区域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专项规划由同级发展计划主管部门监督实施,其中由发展计划主管部门编制的专项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
  第三十五条 逐步建立规划追究责任制度。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由市规划协调委员会责令其自行改正;情节严重的,及时上报市人民政府,依法给予相关责任人行政处分。

  第五章 规划经费管理

  第三十六条 由各级发展计划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总量控制、专款专用的原则,确定规划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规划专项经费由各级发展计划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统筹安排、统一管理。
  采取委托编制或招投标编制的规划,规划经费应当分期拨付,具体支付办法应当在规划编制合同中予以明确。
  第三十七条 规划编制经费主要用于:
  (一)规划编制前期的调查研究费用;
  (二)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相关费用;
  (三)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
  (四)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其他合理开支。
  第三十八条 发展计划、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对规划编制经费的监管,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今后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体制改革试点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深化完善。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