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浅谈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出成效/李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2 19:26:25  浏览:933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谈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出成效

李钢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来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党的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作为具有武装性质的公安机关,在和平的发展年代,对于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民警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和行为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思想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再加上国际、国内局势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期待、新要求,进一步凸显了加强公安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衡量公安队伍各项工作做得好坏的标准很多,但最终是要看它对提高队伍战斗力是否真正起到推动作用,收到积极成效。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队伍的战斗力强弱。因此,必须强化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地位,努力提高广大民警的思想政治觉悟,充分发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安队伍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才能适应时代的呼唤,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秩序稳定、健康发展保好驾、护好航。一直以来,我们公安部党委都非常重视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把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全力抓好抓实;尤其近几年与时俱进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几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好评。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认识和执行上还尚需大力改进与提高,需要在抓成效上下大力气进行调研和创新。

  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没有真正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刻内涵,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对民警的思想情况了解不深、不细,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方法、力度不够。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的阳奉阴违,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存在完全取消或变相压缩学习安排的情况,出现了摆拍学习场景敷衍上级检查的现象。 存在重业务工作,轻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由于对思想政治工作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队伍中重业务工作,轻思想工作的思想倾向还普遍存在,有时往往把业务工作当成硬指标,把队伍建设当成软任务,是虚的、抽象化的东西,学起来没有什么意思,起不到什么作用,未能很好的理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导和保证各项业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少数领导干部盲目追求高指标,搞假、大、空,用物质利益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扩大物质刺激的效果,造成一些民警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切向“钱”看,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物质欲望越来越高,缺乏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缺乏理想信念和追求,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进取意识不强,思想乏味,后劲不足,这正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软弱无力的具体体现,是部分领导干部不注重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后果。

二、运动式教育活动过多

  基层单位在按照部党委和上级的部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存在先冷后热、有始无终的现象,在接到思想政治学习任务之初,各单位一般会按照要求制定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表,有的还会召开动员会,也会举办几次集体学习活动,虽然参加的人员不一定很多,但却是真实的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急剧下降,先是在学习的次数、时间和内容上大打折扣,随后演变成不学,所有的学习过程和成效都交由内勤等文职人员一手操办,弄虚作假一堆台帐应付上级的检查。运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表露无遗,其结果往往体现在:其一,表面上完成了上级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任务,让上级无法真实了解该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科学、合理部署;其二,该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原地踏步,没有丝毫提高,队伍存在的问题依旧,民警的思想政治素养依然不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欠缺有效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的有效性一直是我们各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亦不例外。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形式基本停留在对上报文字材料的审查,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级单位充分抓住这一考核特性,大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之能事。偶尔派出检查组到基层,也会被下面的盛情接待所迷惑,走马观花一场。又或者闭卷考试或随机抽考的内容提前泄露,貌似严格规范的考核成为一场走秀。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没有提到该有的重要位置,没有跟领导干部的提拨、任用、评优等直接挂钩,暴露了考核的虚设性。

四、形式比较简单和机械化

  各单位所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般局限于宣读文件和书籍、观看视听资料、撰写观后感等,而这些学习形式比较容易导致民警的抵触情绪,其一,本来警力不足,业务工作繁忙,还老搞这些时间长、收效不大的会海战术,使民警感觉疲惫不堪、无心学习;其二,这些形式容易出工不出力,人到心却未到,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完全的人数战术;其三,容易弄虚作假,会议室一坐,视频设备一开,照相机、摄像机一用,就算完成任务,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它的实际效果;观后感抄袭之风盛行,书上抄一份,网上凑一份,任务完成,如何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对策与建议:

一、端正认识

  在全国"二十公"召开前期,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抓队伍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生命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是:保证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全面实施,为打击敌人、惩治犯罪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护人民、服务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我们的公安队伍是一支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队伍。对此,党和政府是充分肯定的,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公安队伍还存在执法思想、执法能力、综合素质、管理方式、基层建设和警务保障不完全适应的问题。公安机关要切实担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就必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正规化的公安队伍。各级公安机关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从队伍建设健康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要不断增强对民警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使广大民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要帮助民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公安机关要从公安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先发展的观念;从队伍的全面发展和需求出发,赋予思想政治工作新内容;从解决民警的思想问题出发,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各级公安机关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进一步推动公安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各级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手抓公安业务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制度,使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委和教导员的政治思想工作主导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加大对基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为全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四是进一步加强政工部门和政工干部的自身建设,努力培养“素质高、能力强、表率好”的“领头雁”式政工干部。

三、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避免形式化

  制度靠落实,落实要靠考核来保障与促进。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化和走过场,就必须不断完善我们的考核机制,变墨守成规、敷衍了事、阳奉阴违为不敢松懈、积极主动、进取创新。首先,要健全考核的规章制度,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地位,实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否决制,增强基层领导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积极性;细化考核的标准,增强可操作性。其次,要完善考核组织体系建设,严格考核纪律。要杜绝考核由某位考核人员一言堂、一人定乾坤的情形,建立环环相扣衔接、层层监督制约的考核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专门权威的考核机构,提高考核机构的职级待遇,减少外来因素的干扰;制定严格的考核纪律,对于徇私舞弊的考核人员及被考核单位要给予严厉的处分,从而用严格规范的制度堵住他们的侥幸心态。第三,在考核的形式上要实现由看材料、听汇报向实地参加、现场抽查的转变,试卷现场作答,问题现场回答,学习心得现场撰写上交考核组。

四、细化和创新教育方式

  由于广大公安民警文化水平的提高、欣赏能力的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民警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一定要讲究生动活泼,讲究知识性、趣味性,特别要注重借鉴其他行业好的做法,结合公安工作内容,把我们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民警愉快地、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取得寓教于乐、寓教于赛的结果。新时期的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采用传统的“填鸭灌输式”和“领导说教式” 方法以外,还要更多地采用新颖、独特、有生机、有活力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把理想、道德、纪律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等教育寓于平时各种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活动中。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民警的不同特点,见缝插针,时间可长可短,采取不同的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领导说教式”向“引导思考式”转变,从“被动接受式”向“参与互动式”转变,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被教育者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人,使他们主动地去接受教育,自觉地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从而增强我们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落实从优待警

  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从优待警,减轻民警的“后拉力”。在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把改善民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想民警所想,急民警所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中财力和物力,解决实际问题,真心实意为民警办实事、办好事,努力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为此,首先要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领导干部要经常找民警谈心,了解他们存在的实际困难,如住房、家属工作、子女入学、入托等,最大限度地给予解决;主动走进民警生活,在努力改善伙食条件、住宿条件、值勤条件的同时,注意改善文化娱乐条件,以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满足民警的需要。其次要重视解决民警求知成才的问题。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一旦疏忽了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所以,各级公安机关要尽全力为民警的学习创造条件,还要对民警的学习意愿和方向给予正确和必要的引导、监督。对于能够自觉、主动参加各种正规学位、学历深造的民警,在学习费用和时间上要给予照顾和解决,提升民警的知识层面,优化民警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高素质民警。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2003年7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3年7月2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2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居住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公民和本自治区户籍在外省、市居住的公民,以及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必须遵守本办法。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并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管理体系。

第四条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有关部门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定期考核制,考核结果应当成为下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具有否决其政绩效力的依据。

第五条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

开展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安排。

第二章 生育调节与人口管理

第七条 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委员会可以制定计划生育村规民约,与育龄夫妻签订计划生育协议,就落实生育政策、节育措施、孕情检查、奖励措施等内容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城市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物业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做好管理范围内有关的计划生育工作。

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实行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单位应当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奖励措施。

第八条 各级公安、民政、统计、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相互通报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

人口与计划生育信息的统计应当及时、准确,有关单位和人员不得瞒报、虚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第九条 已婚的育龄妇女生育一孩的,应当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领取《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以下简称《服务手册》)。

符合法定条件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应当到女方户籍所在地按法定的程序申领《二孩生育证》。

《服务手册》、《二孩生育证》由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印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让和买卖。

第十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定程序申领《二孩生育证》后,方可生育第二个子女:

(一)独生子女死亡的;

(二)夫妻双方属农业人口,同胞兄弟均已结婚,其中只有一个有生育能力的;

(三)同胞兄弟中只有一个结婚,其余均已超过45周岁尚未结婚的。

前款第(二)、(三)项规定其中一个兄弟已收养一个子女的,不再安排生育。

非农业户口迁入农村落户的,执行非农业人口的生育规定。

第十一条 符合规定生育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发现之日起3年内不予批准再生育:

(一)妊娠14周以上,不能提供医疗保健机构或者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自然流产或者意外事故引起流产的证明而终止妊娠的;

(二)不能提供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公安机关出具的婴儿死亡证明的;

(三)已领取《服务手册》或者《二孩生育证》,实行中期以上(妊娠14周以上)非医学需要终止妊娠手术,不能提供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证明而终止妊娠的。

第十二条 因婚姻关系未办理户籍迁入手续,已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居住一年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持户籍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本人生育状况证明,可以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生育手续。

第十三条 农业人口、流动人口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季度应当进行一次免费孕情检查;非农业人口的已婚育龄妇女每半年应当进行一次免费孕情检查。孕情检查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 已婚育龄夫妻应当自觉落实避孕节育措施,接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对不符合规定妊娠的,应当及时终止妊娠。

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已婚育龄妇女应当首选使用宫内节育器;已生育二个及二个以上子女的夫妻,一方应当首选结扎措施。

第十五条 按照“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谁管辖区域谁清理”的原则,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按下列规定进行管理:

(一)已婚育龄流动人口由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或者个人负责管理;

(二)城镇住宅小区由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机构负责管理;

(三)农村由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

第十六条 进入城镇的建设施工单位,应当与建设施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时,应当查验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以及用人单位,应当为流动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的育龄妇女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卡,应当将流入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范围,做好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的生育由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签发《服务手册》或者《二孩生育证》。流动人口育龄妇女的孕情由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

第十九条 成年流动人口应当在现居住地居住之日起15日内向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交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未持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的,应当限其在30日内提供合法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

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查验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查验情况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发出信息通报单。

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应当在收到信息通报单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寄回信息通报单回执。

第二十条 收养人收养子女,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在办理中国内地公民收养登记时,应当凭收养人经常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状况证明或者无子女证明,方可依法办理收养手续;无收养人经常居住地或者户籍所在地县级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收养人生育状况证明或者无子女证明的,民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收养手续。

第三章 技术服务管理

第二十一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凭《服务手册》和《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介绍信》提供免费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制度和档案,并建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免费基本项目统一结算报告制度。

第二十二条 申请病残儿医学鉴定的,必须是未满18周岁的病残儿,申请的程序按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刊登、播发、张贴计划生育技术广告,必须经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广告宣传。

广告内容应当限于单位名称、地点、产品目录或者技术操作方法和联系电话。严禁刊播淫秽、迷信、贬低他人及其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严禁篡改经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查核准的广告内容。

第二十四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为流动人口育龄夫妻进行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应当检查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并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第二十五条 孕妇在医疗保健机构分娩时,应当提供《服务手册》、《二孩生育证》或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如不能提供上述证明文件的,负责接生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填写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提供的《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分娩报告卡》,并在孕妇分娩后7个工作日内通报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四章 奖励与保障

第二十六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职工退休时,按下列标准审批其退休金,但退休金不得超过其本人原工资总额:

(一)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婚后终身无子女的职工,退休时,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5%;

(二)符合生育二孩条件,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职工,退休时,提高退休金计发比例的10%。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独生子女:

(一)双胞胎或者多胞胎;

(二)父母生育一个子女后又收养一个子女的;

(三)父母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生育一个子女的;

(四)父或母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或者收养一个子女,再婚后又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又收养一个子女的;

(五)同胞兄弟姐妹中,有属于1982年11月25日以后超生的,但未满18周岁死亡而仅剩本人的;

(六)再婚后的夫妻原有子女总数两个及两个以上,且发生抚养教育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农业人口夫妻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享受下列待遇:

(一)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

(三)调整承包地、宅基地时优先安排,分配集体收益时按多一人份额分配;

(四)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独生子女学生减收杂费;

(五)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代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

(六)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待遇。

第二十九条 夫妻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当年起到子女年满18周岁止,每年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人民币120元,并按下列途径支付:

(一)夫妻双方在不同单位工作的,由各自所在单位分别支付50%;

(二)夫妻双方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由该单位全额支付;

(三)夫妻只有一方有工作单位的,由该单位全额支付;

(四)夫妻双方属无工作单位的城镇居民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区人民政府支付;

(五)夫妻双方是农村居民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支付;

(六)夫妻双方一方是农村居民另一方是无工作单位的城镇居民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区人民政府按比例或者全额支付。

第三十条 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助金。具体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规定。

第三十一条 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在县、乡和企业事业单位计划生育岗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退休时,由其所在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具体的奖励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法生育子女的,对双方当事人分别按违法行为被查出时的上一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以下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违法生育一个子女的,按3倍至5倍征收;

(二)违法生育二个子女的,按5倍至7倍征收;

(三)违法生育三个子女的,按7倍至9倍征收;

(四)违法生育第四个子女以上(含第四个)的,按上述标准计征倍数类推。

违法收养子女、婚外生育、非婚生育的,对双方当事人按上述规定计征社会抚养费。

第三十三条 符合生育规定,但不够生育间隔年限生育的,对双方当事人分别以生育时上一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计征基数核对计征社会抚养费,每提前一年每年分别按计征基数的25%累计征收社会抚养费,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征。

第三十四条 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基数,城区按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法定的统计数据为征收基数,县(含县级市)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部门法定的统计数据为征收基数。

当事人实际收入高于当地上一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的,应当结合当事人违法生育的情节和实际收入水平确定征收基数,按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的计征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统一作书面征收决定书,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城市街道办事处代收代缴。代征手续费由自治区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商自治区财政部门另行规定。

征收社会抚养费应当向当事人出具自治区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社会抚养费收据。

第三十五条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到指定的缴纳地点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指定征收点收到款项后,应当于当日解缴国库。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实际困难的,应当自收到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征收决定机关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作出征收决定的机关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分期缴纳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周年,第一次缴纳应当不低于应征收社会抚养费总数的40%。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2‰的滞纳金。

第三十七条 违法生育子女的,夫妻双方当事人及其违法生育的子女不得享受集体经济的分配和福利待遇。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第二款规定的,按本办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计征社会抚养费;

(二)违反第三款规定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为违法怀孕人员提供场所或者为他人藏匿生育婴儿的,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按干部管理权限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后仍不改正的,由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照本办法规定落实有效节育措施、补救措施或者不参加避孕节育情况检查的;

(二)骗取、提交虚假无效计划生育证明的;

(三)隐瞒或者编造虚假的生育或者避孕节育情况的;

(四)与计划生育证明有关的其他弄虚作假行为。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征收社会抚养费的,自作出处理决定之日起7年内不得被招用、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被选为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经县级有关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确认,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人员违法生育或者有其他违反计划生育行为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各级人民政府责令其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依法为实行计划生育的公民落实有关奖励与优惠规定的;

(二)不履行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的;

(三)不履行法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公益性宣传义务的;

(四)其他不履行协助管理计划生育义务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和办理代征代缴社会抚养费的有关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以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利的;

(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

(三)截留、贪污、挪用、克扣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罚款的;

(四)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资料的;

(五)利用职务索取、收受贿赂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绝发放计划生育证明或者征收社会抚养费不依法出具社会抚养费收据的;

(七)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原来的奖励或者处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夫妻离婚或者丧偶的,独生子女保健费由抚养子女一方所在单位负责;父或母再婚后又生育一个子女的,以及再婚后的夫妻双方原有子女总数两个的,应停止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同时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回发证机关,已享受的独生子女保健费不再退回;

(二)违法生育,属夫妻离婚的,各自所受行政处分不变,罚款、计划外生育费或者社会抚养费未交清的继续交清,双方承担的数额应自行协商解决;属丧偶的,按原罚款、计划外生育费或者社会抚养费未交清的部分减半交付或者征收;

(三)独生子女未满18周岁死亡的,从死亡次月起停止原享受保健费,过去享受的独生子女保健费不再退回;违法生育的子女死亡的,其父母因违法生育所受行政处分不变,罚款、计划外生育费或者社会抚养费已交部分不退回,未交部分不再交付;

(四)夫妻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又收养子女的,应当停止享受独生子女保健费,同时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回发证机关。

第四十五条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已领取的独生子女保健费:

(一)经批准生育第二个子女的;

(二)违法生育子女的。

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应当在办理生育第二个子女申请审批手续时,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退回给批准其生育的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已领取的独生子女保健费退回给原发放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单位;违法生育子女的,由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的行政机关收回《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和已发放的独生子女保健费。

第四十六条 当事人对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拒不履行的,由作出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七条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后,发生的违法生育行为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法律、法规已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6年4月2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废止。




证券(内幕交易)条例

香港


证券(内幕交易)条例


 (第395章)
 目录
  
  
  部 导言
  简称
  释义
  适用范围
  “与一间机构有关连”
  掌握以特殊身分获得的有关消息
  “进行证券交易”
  “收购要约”
  “有关消息”
  部 内幕交易
  内幕交易何时发生
  .若干人士不得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受托人及遗产管理人
  .行使证券认购权
  .机构高级人员的责任
  .内幕交易的效力
  部 内幕交易审裁处
  .审裁处的组织由审裁处进行研讯
  .对内幕交易进行研讯
  .审裁处的权力
  .审裁处搜集资料的权力
  .导致人入罪的答案
  .罪行
  .受保密权涵盖的资料审裁处的报告及命令
  .审裁处在进行研讯后的报告
  .审裁处的命令等
  .针对机构高级人员的命令
  .罚款总额的上限
  .证人的开支
  .调查及研讯开支
  .审裁处命令的格式及证明
  .审裁处命令可在法院注册
  .罪行
  部 上诉
  .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上诉法院在审理上诉时的权力
  .因上诉而暂缓执行
  部 杂项
  .法团等犯罪
  .提起诉讼的期限
  .首席大法官可订立规则
  —44.(已略去)
  
  
  条例修订与证券内幕交易有关的法律;并为有关连目的作出规定。
  〔1991年9月1日〕1991年第269号法律公告
 第Ⅰ部 导言
  1.简称
  本条例可引称为《证券(内幕交易)条例》。
  2.释义
  (1)在本条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上市证券”(listed securities)指在关于证券
的内幕交易进行时在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该等证券;
  “公司”(company)指《公司条例》(第32章)第2(1)
条所界定的公司;
  “文件”(document)包括任何注册记录册、登记册、簿册、
记录、记录带、任何形式的电脑输入或输出、及其他文件或类似的材料(不
论是借机械、电力、人手或其他方式制成的);
  “内幕交易”(insider dealing)指第9条所指的内
幕交易;
  “内幕交易者”(insider dealer)指作出属于内幕交
易的作为的人,亦指根据第16(6)条须当作内幕交易者的人;
  “母公司”(holding company)指属于《公司条例》
(第32章)第2条所指的母公司的机构;
  “有连系机构”(related corporation),就一
间机构来说,指——
  (a)该机构的附属公司或母公司,或该机构的母公司的其他附属公
司;
  (b)由该机构的任何控制人所控制的其他机构;
  “有联系的人”(associate)就有权行使机构内部投票权的
人,或有权控制这些投票权的行使的人来说,——
  (a)指该人的配偶、公认配偶、与该人同居俨如配偶的人、兄弟、
姊妹、父母、继父母、子女(亲生的或领养的)或继子女;
  (b)指该人担任董事的机构;
  (c)指该人的雇员或合伙人;
  (d)如该人是一间机构,指——
  (i)该机构的董事;
  (ii)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及
  (iii)上述有连系机构的董事或雇员;及
  (e)如该人与另一人有以下其中一类协议或安排,则指该另一人:
第一类是关于取得或持有该机构的股份或其他权益,或将之脱手的协议或
安排;第二类是他们承诺在行使他们的该机构内部投票权时行动一致的协
议或安排;
  “有关股本”(relevant share capital)指
一间机构的已发行股本,其所属类别是带有可在该机构股东大会上投票的
权利的;
  “附属公司”(subsidiary)指属于《公司条例》(第32
章)第2条所指的附属公司的机构;
  “高级人员”(officer)就一间机构来说,包括董事、经理或
公司秘书,而就一个非法人团体来说包括其管治团体的每一成员;
  “高等法院”(High Court)指香港高等法院;
  “控制人”(controller)就一间机构来说——
  (a)指向该机构的董事发出惯常被他们遵从的指示的人;如该机构
是另一机构的附属公司,亦指向该另一机构的董事发出惯常被他们遵从的
指示的人;或
  (b)指(不论单独或联同有联系的人)有权行使该机构的股东大会
投票权的33%以上的人;或如该机构是另一机构的附属公司,指(不论
单独或联同有联系的人)有权行使该另一机构的股东大会投票权的33%
以上的人;亦指(不论单独或联同有联系的人)有权控制上述投票权的行
使的人,而在本条例中,“控制”(control)亦须因应这样解释;
  “研讯”(inquiry)指根据第16条展开的研讯;
  “董事”(director)包括——
  (a)身居相当于董事职位的人,不论他的实际职衔为何;及
  (b)向机构董事发出惯常被他们遵从的指示的人;
  “监察委员会”(Commission)指由《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
委员会条例》(第24章)设立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
  “审裁处”(Tribunal)具有第15条给予该词的含义;
  “联合交易所”(Unified Exchange)指根据《证券
交易所合并条例》(第361章)第27条设立的证券市场;
  “机构”(corporation)指在香港或外地成立或组成的公
司、法人团体或非法人团体;
  “簿册或其他文件”(book or other documen
t)包括——
  (a)银行的簿册;
  (b)由银行管有或控制的支票、付款指令票据、汇票及本票;
  (c)以质押或其他方式为银行管有或控制的证券;
  (d)在银行日常业务中使用的文件或记录;
  (e)在银行日常业务中使用、以不能阅读的形式储存但能以可阅读
形式重现的记录;及
  (f)帐目或契据;
  “证券”(securities)指任何政府、地方政府当局或不论
是否法人的团体的股份、股额、债券、债权股额、基金、债权证明书或票
据,或任何不论是否法人的团体所发行的股份、股额、债券、债权股额、
基金、债权证明书或票据,并包括——
  (a)在上述任何证券内的或与它们有关的权利、认购权或权益(不
论是否分为单位的);
  (b)上述任何证券的权益证明书、参与证明书、临时或中期证明书,
上述任何证券的收据,及认购或购买上述任何证券的认购权证;或
  (c)任何通常被称为证券的文件。
  (2)为“控制人”(controller)的定义的目的,凡任何
人有权行使一间机构股东大会投票权的33%或以上,或有权控制上述投
票权的行使,而该机构有权行使另一间机构股东大会的任何投票权(“有效
投票权”),或有权控制有效投票权的行使,则该另一间机构股东大会的有
效投票权须当作可由该人行使。
  (3)任何人均不得纯粹因为一间机构的董事依照他以专业身分提供
的意见行事,而被视为向他们发出惯常为他们遵从的指示的人。
  (4)在本条例中,任何证券纵使暂停买卖,仍须视为在联合交易所
上市。
  (5)在本条例中,凡提述证券权益,须解释为包括证券内的任何种
类权益,因而无须考虑对行使依附于该权益的权利的限制和约束。
  3.适用范围
  本条例不适用于在本条例实施之前进行的与一间机构上市证券有关的
内幕交易。
  4.“与一间机构有关连”
  (1)为第9条的目的,凡符合以下情况的个人,便是与一间机构有
关连——
  (a)他是该机构或它的有连系机构的董事或雇员;或
  (b)他是该机构或它的有连系机构的大股东;或
  (c)他在该机构身居某职位,而按理可预期该职位令他能够凭借以
下关系,接触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
  (i)他自己(或他的雇主、他担任董事的公司、或他份属合伙人的
合伙)与该机构、它的有连系机构或这些机构的高级人员或大股东之间的
专业或商业关系;
  (ii)他是该机构或它的有连系机构的大股东的董事、雇员或合伙
人;或
  (d)他因为与该机构以外的另一机构有关连(如(a)、(b)或(c)
段所指的),而可接触该机构的有关消息,而这些消息是与涉及上述两间机
构的交易(实际进行的或意图进行的)有关,或与涉及其中一间与另一间
的上市证券的交易(实际进行的或意图进行的)有关,或与进行上述交易
的意图已被打消有关;或
  (e)在第9条所指的上市证券交易进行前6个月内,他曾如(a)、
(b)、(c)或(d)段所指与该机构有关连。
  (2)一间机构的任何董事或雇员如属第(1)款所指与另一机构有
关连,则为第9条的目的,该机构便是与该另一机构有关连。
  (3)在第(1)款中,就一间机构来说,“大股东”(substa
ntial shareholder)指拥有该机构的有关股本权益的
人,而拥有的权益的面值是该机构有关股本的面值的10%或以上。
  5.掌握以特殊身分获得的有关消息
  (1)为第9条的目的,凡公职人员或第(2)款所指的团体的成员
或雇员(不论其成员或雇员职位属长久或临时性质,亦不论是否获付酬金),
以其公职人员、成员或雇员身分获得关于一间机构的有关消息,即须视为
与该机构有关连。
  (2)第(1)款所指的团体为——
  (a)行政局;
  (b)立法局;
  (c)期货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或任何结算所;
  (d)由总督或总督会同行政局根据任何条例委出,或由他人代表总
督或总督会同行政局根据任何条例委出的各类局、委员会或其他团体;
  (e)由条例设立的法人团体;及
  (f)由财政司在宪报刊登公告指明的法人团体。
  (3)在本条中——
  “结算所”(clearing house)指《商品交易条例》(第
250章)第2(1)条所界定的结算所,或根据任何其他条例获授权进
行证券结算业务的结算所;
  (期货交易所”(Futures Exchange Compan
y)指《商品交易条例》(第250章)第2(1)条所指的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 Company)
指《证券交易所合并条例》(第361章)第2(1)条所指的交易所。
  (4)如第(2)款所指的团体没有成员,则第(1)款中提述成员
的地方,须解释为提述该团体的管治团体的成员。
  6.“进行证券交易”
  为本条例的目的,凡任何人(不论其本人或以代理人身分)买、卖、
交换或认购任何证券,或取得买、卖、交换或认购任何证券的权利或将这
些权利脱手,或与别人协议作出以上任何作为,即属进行证券交易。
  7.“收购要约”
  在本条例中,“收购一间机构的要约”(take-overoffe
r for a corporation)指以下两类要约:第一类是
对该机构所有股份持有人(或除提出要约的人及其代名人以外的所有股份
持有人)提出的要约,要约内容是要取得该机构的全部股份或其中的指明
分数;第二类是对所有持有该机构某类股份的人(或除提出要约的人及其
代名人以外的所有持有该类股份的人)作出的要约,要约内容是要取得全
部该类股份,或其中的指明分数。
  8.“有关消息”
  在本条例中,关于一间机构的“有关消息”(rele-vant i
nformation)指关于该机构的,而并非普遍为惯常(或相当可
能会)进行该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的人所知道的明确消息,但如被上述
人士知道,便相当可能会令上述证券的价格有不是无关重要的变动。
 第Ⅱ部 内幕交易
  9.内幕交易何时发生
  (1)当以下情况出现时,与一间机构上市证券有关的内幕交易即告
发生——
  (a)与该机构有关连的人,掌握他知道是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的
消息,并进行该机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
易,或在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另一人会进行上述上市证券的交易的情况
下,怂使或促致该另一人进行上述上市证券的交易;
  (b)意图或曾意图提出收购任何机构的要约的人(不论是否联同别
人提出),在知道该项收购意图的消息或已打消该意图的消息,是关于该机
构的有关消息的情况下,为该项收购以外的目的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另一人
进行该机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
  (c)任何与该机构有关连的人直接或间接向另一人披露关于该机构
的有关消息,而前者当时知道该消息是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并且知道
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后者会利用这些消息,以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别人进行该
机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
  (d)意图或曾意图提出收购任何机构的要约的人(不论是否联同别
人提出),在知道该项收购意图的消息或已打消该意图的消息,是关于该机
构的有关消息的情况下,直接或间接向另一人披露这项消息,而前者知道
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后者会利用这项消息,以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其他人进行
该机构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
  (e)任何人——
  (i)知道另一人与一间机构有关连;及
  (ii)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该另一人因与该机构有关连,而掌握
关于该机构上市证券的有关消息,
  并在知道消息是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的情况下,自该另一人处(不
论直接或间接)得到该消息,及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别人进行该机构上市证
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
  (f)任何人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另一人正意图提出收购一间机构
的要约,或已打消此意图,而自该另一人处(不论直接或间接)取得该另
一人的上述意图或打消意图的消息,并在知道该消息或已打消该意图的消
息,是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的情况下,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别人进行该机
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
  
  (2)知情而在第(1)款所述的各情况下掌握关于一间机构的有关
消息的人,如作出以下作为,则关于该机构上市证券的内幕交易亦告发生
——
  (a)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另一人会于香港境外及在联合交易所以
外的其他交易所,进行该机构上市证券的交易,而怂使或促致该另一人进
行这些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上市证券)的交易;或
  (b)知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另一人或其他人会利用该消息,于香港
境外及在联合交易所以外的证券交易所进行(或怂使或促致其他人进行)
该机构上市证券(或该机构的有连系机构的证券)的交易,而将该消息披
露予该另一人。
  10.若干人士不得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1)如进行内幕交易的人证明——
  (a)他进行交易的唯一目的,是取得作为机构的董事或未来董事所
需的资格股;
  (b)他在真诚地履行与该宗交易有关的证券的包销协议过程中进行
交易;或
  (c)他在真诚地执行其清盘人、破产管理人或破产受托人职能的过
程中进行交易,则他不得因该宗交易而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2)如任何机构证明它是在以下情况下,就另一机构的证券进行内
幕交易——
  (a)进行交易的决定并非由该董事或雇员作出,而是由另一人代表
该机构作出;及
  (b)当时已作出安排,以确保该消息不会传达予该另一人,以及掌
握该消息的人不会就该宗交易向该另一人提供任何意见;及
  (c)该消息事实上并无传达予该另一人,而掌握该消息的人亦无就
该宗交易提供意见,则即使关于该另一机构的有关消息为首述机构的董事
或雇员掌握,首述机构亦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3)凡进行内幕交易的人证明他进行交易的目的不是利用有关消息
牟利或避免损失(不论为他自己或别人),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4)凡进行内幕交易的人证明他是以另一人的代理人身分进行交易,
以及他没有挑选与该宗交易有关的证券,亦没有就挑选与该宗交易有关的
证券提供意见,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5)如进行内幕交易的人能证明以下情况,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
交易者——
  (a)该宗交易的另一方在交易之前,已知悉或按理应已知悉有关的
有关消息;及
  (b)该宗交易既无在联合交易所记录在案,亦无须根据该交易所规
则具报予该交易所。
  (6)就一间机构的上市证券进行内幕交易的人,如证明有关交易的
另一方是知道或按理应已知道他是与该机构有关连的人,则他除可被裁定
为怂使或促致另一人进行上市证券的内幕交易的人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
交易者。
  (7)如进行内幕交易的人能证明该宗交易是《证券(结算所)条例》
(第420章)第2条所指的市场合约,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由
1992年第68号第20条增补)
  11.受托人及遗产管理人
  如任何受托人或遗产管理人进行内幕交易,而他证明他是依照真诚地
征询自另一人的意见而进行交易,以及在他看来——
  (a)该另一人是征询上述意见的适当对象;及
  (b)如该另一人进行上述交易,该另一人不会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12.行使证券认购权
  凡任何人行使权利认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一间机构的证券,并证
明在他知悉关于该机构的有关消息之前,他已取得或获授予该权利,或该
权利已自他持有的证券派生,则他不得被裁定为内幕交易者。
  13.机构高级人员的责任
  任何机构的每一高级人员,具有责任采取一切在任何时间及任何情况
下均是合理的措施,以确保有恰当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机构作出会导致它
被审裁处指出为内幕交易者的作为。
  (由1991年第69号第2条修订)
  14.内幕交易的效力
  交易不得只因它是内幕交易而属无效或可使无效。
 第Ⅲ部 内幕交易审裁处
  15.审裁处的组织
  (1)现继续设立一个名为“内幕交易审裁处”的审裁处(“审裁处”),
审裁处须依照第22(1)条进行根据第16条展开的研讯。
  (2)审裁处由一名主席及2名其他成员组成,他们均由总督委任。
  (3)审裁处的主席须由法官出任,其余2名成员须不是公职人员。
  (4)除主席外,审裁处成员可获支付一笔财政司认为数额适当的款
项,作为服务酬金;该笔款项须由政府一般收入支付。
  (5)附表适用于审裁处成员及临时成员的委任,及关于研讯、审裁
处及审裁处聆讯的程序及其他事项。
 --- 由审裁处进行研讯
  16.对内幕交易进行研讯
  (1)财政司在考虑监察委员会的陈述之后或在其他情况下,如认为
有人曾进行或可能曾进行关于某机构的上市证券的内幕交易,可按照本条
要求审裁处对该事进行研讯。
  
  (2)研讯须由财政司向审裁处主席发出书面通知展开,通知书须载
有足以界定该宗研讯的权责范围的详情。
  (3)研讯的目的,是在第(2)款界定的研讯的权责范围内裁定—

  (a)是否有人曾进行关于某机构上市证券的内幕交易;
  (b)每一个内幕交易者的身分;及
  (c)因进行该宗内幕交易而获取的利润或避免的损失的数额。
  (4)凡一间机构的高级人员违反第13条委予他的责任,因而直接
或间接导致该机构参与的内幕交易发生,审裁处除根据第(3)(b)款指
出该机构是内幕交易者外,并可指出该高级人员的身分。
  (5)审裁处在指出任何人是内幕交易者之前,或在指出任何人违反
第13条委予他的职责,因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一间机构进行内幕交易之前,
须先给予该人申辩的机会。
  
  (6)凡审裁处根据第(3)(b)款指出一间机构是内幕交易者,如
该宗交易是在获得其高级人员的同意或默许的情况下,或在其高级人员知
悉的情况下进行的,该人员亦须当作被审裁处指出是内幕交易者。
  17.审裁处的权力
  为进行本条例下的研讯,审裁处可——
  (a)接受及考虑以口头证供、书面陈述、文件或其他方式提供的材
料,纵使这些材料在民事或刑事法庭程序中不会被接受为证据;
  (b)借主席签署的通知书要求任何人出席审裁处聆讯,并作供及出
示由他管有或控制并与研讯对象有关的任何物品、簿册或其他文件;
  (c)监誓;
  (d)讯问任何出席研讯而已宣誓或未经宣誓的人,并可要求该人回
答所有由审裁处提出或经它同意而提出的问题;
  (e)作出命令,禁止任何人披露已为审裁处接受的材料;
  (f)作出命令,禁止任何人发表或披露审裁处在闭门进行的聆讯,
或聆讯中闭门进行的部分所接受的材料;
  (g)决定接受(a)段所述材料的方式;
  (h)在不违反首席大法官根据第36条订立的规则下,决定在进行
研讯时须依循的程序;
  (i)行使为执行本条例委予它的职能而必须行使,或连带须行使的
任何其他权力。
  18.审裁处搜集资料的权力
  (1)凡审裁处认为对进行研讯有帮助,可用书面授权监察委员会行
使第(2)款列出的所有或任何权力,及向审裁处提供这样获得并与该宗
研讯有关的资料。
  (2)第(1)款所指的权力,指作出以下作为的权力——
  (a)在审裁处有合理理由相信或怀疑任何人的簿册或其他文件可能
载有与该宗研讯有关的资料时,查阅这些簿册及文件;
  (b)抄录或复制(a)段所指的簿册及文件,或摘录其内容,及如
为进行上述抄录、复制或摘录而有需要,在符合第(3)款的情况下取去
这些簿册或文件,并管有不超过2日;
  (c)要求任何人在指明时间内提供关于(a)段所指的簿册或文件
的解释或详情;
  (d)以书面要求任何人在指明时间内提供资料,说明在任何房产内
是否存放可能载有与该宗研讯有关的资料的簿册或其他文件,及这些房产、
簿册或文件的详情;
  (e)要求有关的人以法定声明证明依照本条提供的资料或详情属实,
及监理上述法定声明。
  (3)凡监察委员会根据第(2)(b)款管有任何簿册或其他文件,
它须准许如该簿册或文件不是由它管有便有权查阅该簿册或文件的人,在
合理时间内查阅该簿册或文件,及予以抄录、复制及摘录,它并可为这项
批准在提交保证或其他方面施加条件。
  (4)监察委员会如根据本条,要求查阅由任何人保管或控制的任何
簿册或其他文件,该人即须出示这些簿册或文件。
  (5)监察委员会如根据本条要求任何人披露任何资料,或提供任何
解释或详情,该人即须尽其权力所及遵从该要求,并须在审裁处提出要求
时,以法定声明证明该项资料、详情或解释属实。
  (6)任何人——
  (a)无合理解释而违反第(4)或(5)款;
  (b)无合理解释而作出他知道在要项上失实或有误导性的陈述,或
罔顾真伪地作出在要项上失实或有误导性的陈述,充作遵守第(4)或(5)
款规定;
  (c)在监察委员会根据本条行使权力时加以妨碍;或
  (d)毁坏、伪造、窜改、隐瞒任何与研讯有关的簿册或其他文件,
或将之脱手,或安排或容许别人作出上述任何作为,即属犯罪,一经定罪,
可处罚款$100,000及监禁6个月。
  (7)根据第(6)(d)款遭检控的人,如可证明他并非意图向审裁
处或监察委员会隐瞒可由有关簿册或其他文件披露的事实,则可作为免责
辩护。
  19.导致人入罪的答案
  任何人均须回答在研讯中向他提出的问题,但如答案可能导致他入罪,
而他在作答前作此声明,则在检控他的刑事诉讼中该问题和该答案均不得
被接受为检控他的证据,但就其答案而检控他犯伪证罪或检控他作出第2
0条或《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36条所指犯罪的案件则不在此
限,而为本条例所有目的,该问题和该答案均可被接受为证据。审裁处主
席须向每一个在审裁处席前作供的人,解释本条对问题和他所给予的答案
可否被接受为证据方面所施加的限制。
  20.罪行
  (1)任何人无合理解释而——
  (a)拒绝或没有——
  (i)应审裁处根据本条例提出的要求而出席聆讯及作供;
  (ii)应审裁处要求在研讯中宣誓;
  (iii)详尽地从实回答在研讯中审裁处成员向他提出的,或经审
裁处成员同意而向他提出的问题;
  (iv)应审裁处的要求在研讯中出示他所管有或控制的物件、簿册
或其他文件;
  (v)遵从审裁处依法作出的命令;
  (b)蓄意令研讯程序无法继续进行,或在审裁处聆讯中有其他不检
行为;
  (c)在应要求出席研讯后,未获审裁处准许而擅自离开正在进行研
讯的地点,即属犯罪,可处罚款$100,000及监禁6个月。
  (2)任何人——
  (a)蓄意妨碍或阻止任何人出席研讯、作供或出示任何物件、簿册
或其他文件;
  (b)因任何人曾出席审裁处研讯而加以威胁或侮辱;或令他蒙受损
失;
  (c)因任何审裁处成员履行成员职责,而在任何时间加以威胁或侮
辱,或令他蒙受损失;
  (d)发表或以其他方式披露审裁处禁止他发表或披露的任何材料;
  (e)在违反根据第17(f)条作出的命令的情况下,发表或以其
他方式披露审裁处在闭门进行的聆讯,或聆讯中闭门进行的部分所得到的
材料,即属犯罪,如循公诉程序定罪,可处罚款$200,000及监禁
1年。
  (3)在根据第(2)(e)条提出的检控中,被告人可证明他不知道,
亦无任何理由会知道审裁处已作出命令禁止发表或披露有关材料,作为免
责辩护。
  21.受保密权涵盖的资料
  (1)凡——
  (a)任何人的行为是研讯对象,本条例并不规定担任该人的银行或
财务顾问的特准机构,披露该人以外的其他客户的事务资料;
  (b)任何人在高等法院诉讼中,有权以法律专业保密权为理由而拒
绝披露或出示某些资料、簿册或其他文件,本条例并不规定该人披露或出
示这些资料、簿册或文件(但法律执业者仍须披露其客户的地址及姓名或
名称);本条例亦不赋权予任何人接管该人所管有的这些簿册或文件。
  (2)本条例的条文不得解释为影响《税务条例》(第112章)第4
条。
  (3)在本条中“特准机构”(authorized insti-
tution)指《银行条例》(第155章)所指的特准机构。
 --- 审裁处的报告及命令
  22.审裁处在进行研讯后的报告
  (1)研讯根据第16条展开后,审裁处须按照本条例进行研讯,并
就该宗研讯拟备及发出报告书。
  (2)审裁处根据本条拟备及发出的报告须载有审裁处根据第16
(3)及(4)条作出的裁定的理由,及根据第23、24、(1)或27
条作出的命令的理由。
  (3)审裁处须以下述方式发出其报告——
  (a)首先将一份报告交予财政司;
  (b)然后——
  (i)安排将报告以公众人士可索阅文本的方式发表;
  (ii)在按理可行的情况下,将一份报告交予每一名其行为是该宗
研讯直接涉及的人;
  (iii)将一份报告交予监察委员会;及
  (iv)如报告指出的内幕交易者,或违反第13条委予他的责任因
而直接或间接导致有关内幕交易发生的某机构的高级人员,是一个专业团
体的成员,将一份报告交予该团体。
  但如审裁处任何聆讯或聆讯的部分是闭门进行的,则本段不适用。
  (4)凡审裁处的任何聆讯或聆讯的部分是闭门进行的,而财政司认
为符合公众利益,则可作出安排,以他指示的方式令公众人士可索阅整份
报告或其中任何部分。
  (5)凡审裁处根据第(3)(b)或(4)款发表报告,任何人均不
得因为发表该报告的真实准确叙述或公允准确摘要,而遭民事或刑事起诉。
  23.审裁处的命令等
  (1)在研讯结束后,审裁处如在根据第22(1)条拟备的报告书
中指出任何人是内幕交易者,可作出以下任何一项或所有命令——
  (a)命令该人在命令所指明的期间(不超过5年)内,如无高等法
院许可,不得担任上市公司或其他指明公司的董事、清盘人、财产接管人
或财产管理人,或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上市公司或其他指明公司的
管理或与该等公司管理有关;
  (b)命令该人向政府缴付一笔款项,数额不得超过该人因进行该宗
内幕交易而获取的利润或避免的损失;
  (c)命令对该人处以罚款,罚款额不得超过该人因进行任何宗内幕
交易而获取的利润或避免的损失的3倍。
  (2)审裁处必须首先给予有关的人申辩的机会,或如该人是一间机
构,则须给予参与管理该机构的高级人员申辩的机会,方可根据第(1)
款就该人或该机构作出命令。
  
  (3)在第(1)(a)款中“上市公司”(listed comp
a-ny)指其证券在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4)为第(1)(a)款的目的,审裁处可借点名或提述与其他公司
的关系的方式指明一间公司。
  (5)凡审裁处根据第(1)款或第24(1)条就某人作出命令,
须以书面通知该人。纵使有关人士可根据第31条对裁决提出上诉,或提
出上诉的期限仍未届满,上述命令或罚款判决仍自发出通知书之日,或自
该通知书指明的较后日期起生效。
  24.针对机构高级人员的命令
  (1)凡机构已在根据第22(1)条拟备的报告书中被指出为内幕
交易者,而该宗内幕交易是由该机构的高级人员违反第13条委予他的责
任所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则纵使根据第22条拟备的报告或根据第23条
作出的命令没有指出该人员是内幕交易者,审裁处如认为适当仍可针对该
人员作出根据第23(1)(a)或(c)条就内幕交易者作出的任何命令。
  (2)审裁处必须先给予机构的高级人员申辩的机会,方可根据第(1)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